游戏翻译可以接地气不可以接地府

时间:2022-10-29 17:51:44  阅读:85081+
游戏翻译可以接地气不可以接地府

最近年货游戏《使命召唤19》正式发售,按照惯例,它对游戏圈的影响应该只有COD系列粉丝一边吐槽换汤不换药,一边买买买,仅此而已。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款平平无奇的续作,它出圈了。

而出圈的点竟然是令人“绷不住”的中文翻译。

我去!使命召唤!

我也醉了

如果说“我去”“真是醉了”“我勒个去啊”还勉强在玩家能接受的边缘的话,那“我真的会谢”就真的让玩家瞬间破防了:

也许负责翻译的人觉得很幽默,但是这样的烂梗显然是玩家无法接受的。

事实上,在影视和游戏作品中这种不合时宜的翻译并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评价影视游戏翻译水平高低的标准,除了“信达雅”,还多了一个“接地气”。

最早“接地气”的翻译出现在民间字幕组的作品里,比如被字幕组故意搞出来的炮姐名场面:

原文:真っ直ぐ私に向かって来なさい(来和我正面较量啊)

或者美剧《生活大爆炸》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这个翻译:

口语化的文字再加上一点“中国特色”的网络梗,“接地气”的味道就出来了。

这些翻译的准确性有待商榷,但当时大家对网络用语还没那么反感,反而因为反差感拉满的节目效果,在网络上不断地被传播,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字幕组也开始加入“整活”的行列,为自己辛苦的工作增加一点乐趣。

虽然这样的翻译方式不够严谨,但毕竟这些都是为爱发电的民间字幕组,不应该被过分苛责,大家对于民间字幕组夹带一点“私货”还是比较能接受的,甚至有不少观众是很欢迎这样的整活的,毕竟如果一定要选的话,和“噢,你这个愚蠢的土拨鼠”这种翻译腔相比,“敌羞吾去脱她衣”这种放飞自我的空耳反倒是有意思多了。

“击败敌将”的日文空耳

甚至把男女武将日文台词的微妙语气差异给“翻译”出来了

但是,观众和玩家能接受这种略脱线的玩法,更多是因为这些是为爱发电的民间字幕组作品,整点活就整吧,毕竟免费给你看的,还要啥自行车。

但是“天马流星拳”事件发生后,大家开始觉得,玩梗也要有个度了。

简单科普下,在2013年上映的电影《环太平洋》的院线版官方中文字幕里,“ElbowRocket”(手肘火箭)被翻译成了“天马流星拳”,由于实在过于出戏,遭到了猛烈的吐槽,甚至负责电影字幕翻译的贾秀琰也被喷上了热搜,某种意义上也算是成功实现了幕后的翻译工作者走向台前的梦想吧……

“天马流星拳”这个梗不仅毫无必要,而且和电影的机甲科幻主题也非常不搭,如果是民间字幕组的作品,大家可能也就笑笑算了,但是放在电影院的大荧幕上,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

在国内影视游戏的官方翻译历史上,“天马流星拳”算得上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以前“官方中文”还是稀罕东西,但是当外国的影视游戏作品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官方中文也基本上成了大作的标配之后,国内的玩家和观众已经不再是当初“有中文就不错了”的心态,对于作品的翻译质量,尤其是官方中文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如此,观众和玩家对于网络用语的态度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一开始我们在正式的作品里看听到网络梗,还会觉得新鲜,比如最初春晚的相声小品里用了网络梗,观众的反响是“接地气”“有意思”,但是当网络用语开始越来越泛滥的时候,反感的情绪也在不断积累。

不妨看看下面这段文字会不会让你血压飙升:

但是事实上,在“天马流星拳”事件发生以后,类似的情况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越来越多了。

同样是今年发售的《异度之刃3》里,就出现了“绷不住了”这样让玩家十分绷不住的离谱翻译。

《大正×对正爱丽丝》的Steam版本中还出现了“夺笋呐”“试试就逝世”这种看着都替翻译觉得尴尬的烂梗。

索尼的大作《神秘海域4》也同样因为翻译过于接地气的问题遭到了不少吐槽。

那么为什么在翻译里加网络流行语这事玩家不能接受呢?

首先就是一些用烂了的网络梗本身就自带招人烦属性,看到就感到不适的玩家并不在少数,而且这些网络梗的生命周期通常都极短,几年后再看到这些过时的老梗绝对能让大多数人尴尬到不行。

当然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这些梗和原作品本身的风格完全不搭。

举一个例子大家就理解了,杰伦之前有一首歌因为“哥练的胸肌”这句歌词遭到了不少吐槽,不过吐槽归吐槽,其实我觉得这句歌词并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歌名就叫《不爱我就拉倒》,仔细想想自称“哥”其实还挺合理,只是跟杰伦以往的风格差的有点多就是了。

但是你想象一下如果把《以父之名》里的“我”也换成“哥”的话,是什么画风:

仁慈的父,哥已坠入

看不见罪的国度

请原谅哥的自负

咱先不说辈分乱了的问题,原本是意大利黑手党,这改完之后直接变成网吧小混混了,《教父》直接变成《古惑仔》。

而现在玩家吐槽较多的网络梗翻译,大多是出现在背景设定是魔幻、战争等背景下的,与网络梗本身的风格完全不搭。

但并不是说网络梗就一定不能用,反过来想,如果使用的网络梗和原作品风格契合,那就没有问题。

最近有一个美国主播ishowspeed很火,就是那个听大张伟的《阳光彩虹小白马》破防的黑人主播,因为直播内容极其抽象,人称“美国药水哥”。如果有人以这个主播为原型做了一个游戏,那么翻译的时候加一些网络梗不仅没问题,甚至会更加传神。

比如“从今天起这里叫做Speed广场”或者“Speed给他整个活”之类的,就能让不熟悉美国文化的玩家也能会心一笑。

现实的游戏翻译中也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Steam上的《主播女孩重度依赖》。主角本身的设定就是女主播,那么在翻译中适当加一些网络梗就不会显得违和。

除了网络用语,“抖机灵”也是影视游戏翻译中常见的反面典型,《炉石传说》的繁体中文翻译在我看来也是过于放飞自我的典型案例:

把《地精大战侏儒》(Goblins vs Gnomes)翻译成《哥哥打地地》不仅谐音梗要扣钱,而且这个机灵抖得也是毫无必要,不过更加过分的还得是下面这个:

简体中文的翻译是《上古之神的低语》,到了繁体版直接给改成了《古神碎碎念》,如果单看这个翻译你觉得还好的话,来看看官方是怎么介绍这个版本的吧:“传说中,巨大的古神在大地与海洋的深处沉睡了数千年,他们的骇人耳语凡人根本无法承受,也难以抵抗”。明明是“凡人根本无法承受”的“骇人耳语”,结果翻译成“碎碎念”?

那么如果翻译不搞网络用语,用古诗词够高雅了吧?但是如果放在错误的地方,一样会有灾难性的结果。比如当年臭名昭著的《勇气默示录2》中文翻译,在一款欧美背景的日式RPG游戏里,把技能名“翻译”成了几乎与原文毫无关系的古诗词,高雅倒是挺高雅,但是玩家看着这些花里胡哨的技能名,连效果都猜不出来。

翻译团队甚至还把“七进七出、浑身是胆”这种三国典故硬塞进了角色对话里,看看这个角色造型,配上这种台词,总有一种穿越剧的既视感。

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是翻译能不能接地气,而是翻译的内容是否符合语境和作品背景,就是“出不出戏”。就算是绝妙的创意、经典的文学典故,放在错误的地方,也是一场灾难。

而那些被玩家吐槽的渣翻译有一个共同点:出戏。

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喧宾夺主。

无论是“接地气”还是“高大上”,翻译工作者在不考虑作品的风格的情况下强行加戏并不可取。

如果你也喜欢足球的话,可能听说过以判罚公正而闻名绿茵场的一位裁判:科里纳。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好的裁判应该让你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名哨科里纳

在球场上,球员才是主角,裁判的责任只是保证比赛的公平和流畅,并不是让自己成为聚光灯的焦点。翻译也是同理,我认为最好的翻译并不是让人觉得“翻译得真出彩”,而是让玩家和观众能沉浸在作品中,忘记翻译的存在。

翻译的角色应该只是帮助观众理解原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观众和玩家想看的是原作品想表达什么,而不是翻译想整什么活。

其实有一些单纯因为能力不足或者翻译流程混乱导致的翻译问题,还是可以理解的。目前影视游戏翻译工作者的待遇普遍不高,导致高水平的翻译人员奇缺,人员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时候负责翻译的工作人员甚至连在工作人员表里署个名的权利都没有。

而且很多时候负责游戏翻译的工作人员连玩游戏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对着一堆零散的单词和句子,在不知道上下文的情况下勉强做翻译,最终结果质量不佳就难以避免。

所以很多时候翻译人员主观上并没有恶意,只是能力的问题或者项目管理的问题,毕竟甲方爸爸也就给了那么点预算,请不起高水平的翻译团队,要背锅也是游戏官方自己背。

但是强行加戏比单纯的翻译错误更加可恶,因为这就是纯纯的哗众取宠,毕竟比起慢慢提高文学素养,认认真真地做一个原文意思的传达者,抖个机灵可容易多了,说不定还能火。

对于这种行为,我只想说:

我晕!偶觉得你肿么能酱紫翻译呢?太雷人了!你OUT了,一点都不给力,完全HOLD不住,实在是伤不起,真是太坑爹了,GG和MM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本文作者

原标题:游戏翻译可以接地气不可以接地府